在怀宁县的一处蓝莓种植基地,翠绿的枝头上挂满了蓝莓。“蓝莓个头虽小,‘身价’可不低呢。”种植基地负责人表示,以前这里都是荒山野地,自从种上蓝莓后,摇身一变成了“金土地”,带动了当地百姓增收致富。
近年来,怀宁县以发展蓝莓产业为突破口,全力做好“土特产”大文章,“怀宁蓝莓”获批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入选国家名特优新农产品目录和全国品牌产业园示范基地。
怀宁县蓝莓产业的发展离不开规划引领与政策扶持。记者了解到,怀宁县将蓝莓产业列为县域主导产业,制定蓝莓产业发展规划,设立蓝莓产业发展中心。该县出台扶持政策,整合项目资金,累计兑现奖补资金4395万元。
在金融支持上,怀宁县与省农担公司合作担保授信5.7亿元。目前,全县培育规模化蓝莓种植企业198家,种植面积8.5万亩,年产量3万吨以上,其中建成3.5万亩全国绿色食品原料(蓝莓)标准化生产基地。
如何放大怀宁蓝莓“土特产”优势,做强做大蓝莓产业?加速蓝莓初加工、精深加工、综合利用加工协调发展是怀宁县的“关键打法”,让蓝莓产业逐步实现由“卖原料”向“卖加工品”“卖品牌”转变。
怀宁县紧抓“农头工尾”,建成年产8吨蓝莓花色苷提取生产线,纯度可达药用级,被国家卫健委批准为新食品原料。10家蓝莓深加工企业年加工能力达7万吨,开发系列产品30余个,加工产值50亿元以上。该县整合乡村振兴产业发展资金,建成1700亩的怀宁绿色食品产业园,围绕园区平台开展产业链招商。
怀宁县构建国有控股的蓝乡供应链管理公司,通过“统一品牌、统一分拣、统一包装、统一定价、统一销售”的“五统一”模式,实现托底保价收购,提升蓝莓品牌溢价能力。
怀宁县投资13亿元集中打造以蓝莓为特色产业的独秀乡村振兴示范区,建成蓝莓成果展示中心、科普研发中心、物流电商中心及蓝莓商业街。打造独秀山公园、马拉松生态廊道等旅游基础设施,带动一批具有蓝莓特色的民宿、农家乐发展,并连续举办6届中国怀宁蓝莓文化旅游节系列活动。
目前,怀宁蓝莓产业形成了集育苗、种植、加工、销售、采摘、文旅于一体的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态势。2022年,蓝莓全产业链发展带动全县村集体增收3100万元,村均蓝莓收益超15万元,年增加用工2.1万余人次,蓝莓产业从业农民人均增收超8000元。
临泉县 推进乡村振兴的“人才引擎”
“你们看,咱们现在的姜叶长势多好,说明前期管理达到了效果。”近日,在临泉县谭棚镇张老家村生姜种植基地,基地负责人张海涛与村民们一起研究生姜的新式田管方法。
近年来,临泉县高质量引育高素质农民,张海涛就是其中一位。两年前,张海涛返乡创业发展生姜种植,如今,生姜产业干得有声有色。
临泉县坚持引育留用并重,打造一支沉得下、留得住、能管用的乡村人才队伍,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有力人才支撑。该县出台临泉英才计划、促进人才建设十二条等人才政策。去年以来,引进产业急需紧缺人才280人,招录乡村教师、医生353人,吸纳230名大学生进入村“两委”班子。建立在外人才信息库,常态化开展“接您回家”活动,去年以来,1359名投资者回家创业、921名技术工人回家兴业、8000余名普通劳动者回家就业。
该县与安徽农业大学、安徽科技学院共建皖西北综合试验站、牛羊产业研究院,深化产学研合作,获批国家级牛羊科技小院、芥菜科技小院,成功创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
临泉县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投资7.8亿元建设皖北经济技术学校,围绕乡村振兴针对性设置专业。加强人才技能培训,通过送技能下乡、送培训入企等方式,培训电子服装工、家政服务员、徽菜师傅等6万余人,完善职业技能等级认定体系,颁发技能等级证书3500余人次。在创业人才孵化上,该县成立人才科技创新创业服务中心,建成省级返乡创业示范园3个,降低创业门槛,发放创业担保贷款7.6亿元。
临泉县建立领导干部联系优秀人才工作机制,定期走访慰问,建设人才公寓,在落户、教育、医疗、住房保障等方面提供全方位服务。同时,每年设立人才发展资金5000万元,加大乡村人才创业就业、使用晋升等支持力度。常态化开展专业技术拔尖人才、技能大师工作室、十佳村党组织书记等评选,提高人才的获得感、荣誉感。
临泉县推深做实“科技特派员 ”制度,组织452名农技人员开展包村联户服务,组建省级复合型科技特派团2个,建成省级科技特派员工作站2个,实现科技成果转化338例。积极培育“田秀才”“土专家”,并出台村党组织书记队伍建设八条,持续选优配强乡镇领导班子。
芜湖市湾沚区 激活振兴动力的“擂台比武”
今年6月,全省优秀村党组织书记实训示范班在芜湖市湾沚区桃园乡村振兴学院举办,来自全省16个地市的100名优秀村党组织书记参加了培训。
“去年以来,学院先后开展各类培训、调研、现场教学等100余场,参观考察省内外现场教学点百余处,参训人员近3000人。”湾沚镇桃园村党委书记高飞介绍。
近年来,湾沚区坚持党建引领,建强基层组织、因“村”制宜,发挥组织示范引领效应等,推动党组织建设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助力乡村振兴。
湾沚区大力实施村党组织书记队伍“头雁提升”和后备干部培养“薪火传递”工程,常态化举办“今津乐道”党建论坛、乡村振兴“擂台比武”,搭建晾晒实绩和交流方法的平台,促使村干部想明白、干起来、说出来。各乡镇结合实际,分别打造“陶辛夜话”“红杨夜访”“广场问政”等特色群众工作载体,党员干部面对面倾听群众诉求、心贴心帮助解决问题,变“坐等群众信访”为“主动登门倾听”,实现“干部身在群众中,群众事在干部心”,努力让村、镇两级成为矛盾纠纷的终点站。126名区镇村三级“导师”带领年轻村干部逐村跑、逐户访,让年轻干部从办公室走进群众家、从案头走上地头,全面掌握群众工作方法。
湾沚区推进党建引领信用村建设,探索党组织领办合作社“信用分红”机制,倡导文明乡风,并把“党员议事厅”建设成为“村规民约监督站”“乡风文明评议点”,促进乡村善治。
2021年底,湾沚区全面启动党组织领办合作社工作,集聚力量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实现组织增能、群众增收、治理增效。合作社发挥“组织起来的力量”,通过规模经营和“错位发展”“以强带弱”,一、二、三产同频共振,实现农业与旅游、文化、康养、培训、体育等产业深度融合。
湾沚区通过党建引领形成了区级牵头、镇级联合、村级发力的三级合作社体系。去年,党组织领办合作社为农户分红720万元。全区村均经营性收入77.9万元,50万元以上村占比74.2%,高于全省平均水平56.7个百分点。
砀山县 做强酥梨产业的“数字快车”
近日,砀山县超祥水果专业合作社早熟梨基地迎来了丰收采摘的时节,该基地栽培的新品种梨实现砀山早熟梨稳产又增收,为砀山梨产业提质增效提供样板。
“通过低效梨园改造和数字化建设,梨园管理更加精细,提升了亩产效益和优质果率。”国家梨产业技术体系砀山综合试验站站长高正辉说。
在砀山县的一些大型梨园里,藏身于枝叶间的各类传感器和各种智能数据采集记录设备,减轻了梨园管理工作量。这些设备不分昼夜地对气象、土壤等数据进行自动监测并加以分析,最终为果园管理者提供科学管理建议。
砀山县被誉为“中国酥梨之乡”,有果园70万亩,年产各类水果30亿斤,年综合产值50多亿元。
近年来,砀山县大力发展酥梨产业,加快打造数字果园,砀山酥梨品质效益明显提高。通过智能化改造,建设数字化应用场景16个,完成智能灌溉、防霜冻、低温预警、田间水肥管理等智慧管控模型,果园“天空地”一体化数据采集与监测工程有效运行,为酥梨种植提供精准物联感知。该县加强科技成果应用,推进农机农艺融合,投入无人驾驶植保机、靶向喷药机等智能装备,绿色防控覆盖率80%以上。
砀山县坚持以酥梨全产业链提升为重点,整合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推动三次产业协同发展。该县集中攻关梨产业互联网平台,构建一中枢、两库、四平台和十系统,推进上线运行、高效便捷,目前平台入驻主体4960家,交易量达1200万公斤。
砀山加快建设安徽酥梨产业集群,目前,组建各类农业产业化联合体57家,酥梨全产业链产值达92.8亿元、年增长率16.3%。
砀山县深度对接龙头电商平台,大力扶持本土电商企业,开展农村电商人才培训2万余人次,涌现出一批“电商新农人”。目前,全县拥有电商企业3100多家、网店微商6万多家,10万多人从事相关行业,去年电商交易额达66亿元。
此外,该县还引进一批优质物流及冷链项目,推动冷链物流企业资源整合、全链条冷链物流运作,实现产品无损化运输,三级物流配送覆盖率达100%。
以梨为媒,数字赋能,线上“种草”、线下“引流”,开发云上梨园、生态采摘、民宿体验、休闲运动等特色项目,砀山县不断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今年3月,一年一度的砀山梨花节开幕,如潮的游客和大批直播“网红”在砀山聚集。据悉,今年梨花节来砀山游客达209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4.82亿元。
五河县 提升人居环境的“庭院经济”
走进五河县申集镇大董村孙大姐的家中,花香扑面而来,庭院里一片生机盎然。“我喜欢在院子里养花,既能美化环境,又能陶冶情操。”孙大姐笑着说。
申集镇的道路上随处可见葱郁茂盛的绿化带、设备齐全的文化广场、寓意深刻的文化墙,这些美丽乡村面貌的背后,离不开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深入开展。
近年来,五河县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村庄清洁行动,先后获得全省“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先进县”、全省“开展村庄清洁行动成绩突出地区”等荣誉称号。
五河县坚持数量服从质量、进度服从实效,求好不求快,累计完成卫生厕所改造6.5万户,卫生厕所普及率93.8%,超全省平均水平6.8个百分点。投入资金1600余万元,建设“首厕过关制”改厕示范点5个,长效管护服务站36个、管护服务点199个,服务约23万人,“厕所革命”成果惠及千家万户。
五河县强化农村生活垃圾、生活污水治理,累计投入资金3.7亿元完成199个行政村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建设,累计投入资金3.8亿元完成所有乡镇政府驻地建成区和94个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该县累计投入资金近10亿元完成乡镇政府驻地建成区整治建设、165个美丽乡村中心村建设,农村道路、广场、公园等基础设施完备度大幅提升。
五河县鼓励农民群众建设“五小园”,发展“庭院经济”。2022年评选产生“美丽庭院”等各类示范户2.73万户,建设“五小园”2.2万户,“庭院经济”成为五河县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一道亮丽风景。
该县致力提升村民素养,因地制宜打造42个村史馆、农耕馆,16个特色文体广场等乡村景点,留住村史、留住记忆、留住乡愁。开展“四净两规范、四勤两参与”活动,营造“讲卫生、勤打扫、护环境”的良好氛围,推行文明健康生活方式。
五河县利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积分制模式,激励广大农民群众及多方主体积极投身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调动起村民参与人居环境优化的积极性,进一步擦亮乡村振兴底色。扎实开展乡村环境整治相关制度建设,先后制定美丽乡村等长效管护实施方案8个,全县共形成村规民约199条,切实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制度化、常态化、长效化。(本版撰稿:许昊杰)
来源:安徽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