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我市持续写好稳就业、强产业、兴家业“三业”文章,扎实推进项目资产运营管理,稳步提高收入水平,确保脱贫人口持续增收。
写好“稳就业”文章。开展脱贫群众就业增收行动,保持脱贫人口务工就业规模稳定,逐村建立就业信息台账,做到务工信息准确、账实相符,确保全市脱贫人口、监测对象务工就业规模总体稳定在3万人以上。同时聚焦多渠道稳岗就业,加强稳就业技能培训,强化劳务协作对接服务,兑现跨省务工就业交通补贴等。加强乡村公益性岗位开发管理,继续推广“三业一岗”就业帮扶模式,将脱贫人口、农村低收入人口作为优先保障对象,截至目前全市脱贫户、监测对象务工总人数为3.1753万人,其中省外务工0.7679万人,省内县外务工0.2016万元,县内务工2.2158万人,开发乡村公益岗位4455个。
写好“强产业”文章。持续加大产业帮扶力度,科学谋划推动帮扶产业发展,把特色优势产业培育好、发展好,纵向贯通产加销、横向融合农文旅,不断做大做强辖区帮扶产业,推动县域帮扶产业提档升级,同时优化帮扶产业项目联农带农机制,推进“经营主体 基地 农户”“龙头企业 合作社 农户”等联农带农模式,将经营主体、农户、村集体经济组织紧密联结到产业链供应链,构建优势互补、分工合作的发展格局。截止目前,我市帮扶产业累计带动1494户脱贫人口及监测对象发展生产,带动413个村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村均增收13万元。
写好“兴家业”文章。强化确权到村的经营性扶贫项目资产运营管理,加强扶贫项目资产管护,进一步发挥经营性资产的带动作用和社会效益,建立利益联结多样化机制,按照市场规律,加强资产运营管理,完善运营方案,确定运营主体、经营方式和期限,明确运营各方权利和义务,做好风险防控,规范入股分红。同时优化自主经营、政企合作、资产租赁、村企联建、保底分红、股份合作等经营性扶贫项目资产运营模式,督促市场主体及时足额支付租金、兑现分红。我市累计建设的1249个经营性帮扶项目通过资产收益带动3075户脱贫人口及监测对象户均增收2000元。